浙江大学(4张)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浙江省
杭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为
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的普通高等学校,首批
全国重点大学,国家
985工程和
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
111计划”和“
珠峰计划”首批入选大学,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九校联盟(c9)、21世纪国际大学联盟成员,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始终以造就卓越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逐渐形成了以“求是创新”为校训的优良传统。
浙江大学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打造卓越教育品牌,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浙江大学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校友中当选为两院院士的有
浙江大学
160余人。学校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引领浙大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始终走在全国高校前列;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广泛的国际交流为学生成长创造了优越条件。2011年,本科毕业生海内外深造率达到54.32%。
浙江大学注重精研学术和科技创新,建设了一批开放性、国际化的高端学术平台,汇聚了各学科的学者大师和高水平研究团队。学校发表权威学术期刊论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等主要科研指标保持全国高校领先地位,在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源、人才泵和思想库。2011年,科研到款经费达到28.17亿元,其中超过千万元的在研项目达到100余项。
浙江大学官方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
[1],浙江大学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4800余人,其中:
硕士研究生13700余人,
博士研究生8200余人,
本科生22900余人;另有外国
留学生3100余人。有
专任教师3200余人,其中
教授及
浙江大学一角
其他正高职人员1200余人。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今天的浙江大学,正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将秉承求是创新精神,致力于创造与传播知识、弘扬与传承文明、服务与引领社会,积极推动国家繁荣、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1]
截至2012年底,浙江大学在职教职工8222人,有专任教师3200余人,其中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1200余人,教师中有
中国科学院院士13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国家“千人计划”学者48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人、“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8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9人。
玉泉校区校园风景(19张)
浙江大学拥有
紫金港、
玉泉、
西溪、
华家池、之江等5个校区
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基本设施齐备。校舍总建筑面积193余万平方米。拥有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先进的教学科研机构。科学馆(楼)、体育馆(场)、活动中心、
游泳池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条件。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8.3万余平方米,总藏书量584万余册,是中国规模最大、分布面最广、学科覆盖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之一。出版社1家。附属医院6家,总床位数6376张。学校还创办了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并在
南昌、
宁波等地设立了分园。总长达68公里的高速计算机骨干网络以及特设的公交线路将各校区和附属医院联为一体。(本段数据来源于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网
[2])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图书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藏书楼。2009年1月,浙江大学图书馆、网络与信息中心两大机构组合成为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
浙江大学图书馆由玉泉校区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基础分馆、紫金港校区农医分馆、西溪校区图书馆、华家池校区图书馆等五大馆舍组成,总建筑面积约8.6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达5282席。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馆实体馆藏总量已达535.2万册,包括线装古籍18万余册。“浙大文库”收集本校教职工和校友著作以及浙大出版的期刊约1万余册。
紫金港校区图书馆全景
图书馆大力加强网络化和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已覆盖学校所有学科范围,截至2011年,共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400余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51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48626种,其数字化文献资源居国内高校图书馆前列,且已接近国际著名高校图书馆的水平。种类丰富、品质优良的数字资源为全面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提供了有力保证。
历经百余年的发展积淀,尤其是经过“211”、“985”等项目的建设探索,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逐步确立了“建设支撑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水平文献资源与网络信息化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以及“提升服务求生存、融入主流谋发展、凝练特色树地位、拓展合作促繁荣”的战略思路。
(更新于2011年12月31日
[3])
浙江大学是一所特色鲜明、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综合型、研究型大学,其学科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直销、管理学等十三个门类。学校设有7个学部,37个学院(系)。拥有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1个。在
基本科学指标(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全部22个学科中,浙江大学有14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其中7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00位。
[1]
学位授权点一览:
学位授权点 |
数量 |
本科专业 |
123 |
硕士学位授权点 |
343 |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25 |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58 |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
298 |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
3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52 |
浙江大学共有7个学部,下设20个学院,16个院级系,1个教学科研部。
[4]各机构列表如下:
人文学部 |
人文学院 |
哲学系 |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
中国语言文学系 |
历史学系 |
艺术学系 |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系 |
亚欧语言文学系 |
英语语言文学系 |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
新闻与传播学系 |
国际文化学系 |
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筹) |
社会科学学部 |
经济学院 |
经济学系 |
国际经济系 |
金融学系 |
财政学系 |
光华法学院 |
法学系 |
教育学院 |
体育学系 |
教育学系 |
公共体育部 |
管理学院 |
农业经济与管理系 |
旅游管理系 |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系 |
会计与财务管理系 |
企业管理系 |
公共管理学院 |
政府管理系 |
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 |
土地管理系 |
政治学系 |
信息资源管理系 |
城市发展与管理系 |
社会学系 |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
|
理学部 |
数学系 |
|
物理学系 |
|
化学系 |
|
地球科学系 |
|
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
|
工学部 |
机械工程学系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 |
|
能源工程学系 |
|
电气工程学院 |
应用电子学系 |
系统科学与工程学系 |
电机工程学系 |
建筑工程学院 |
建筑学系 |
区域与城市规划系 |
土木工程学系 |
水利与海洋工程学系 |
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 |
|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系 |
|
航空航天学院 |
航空航天系 |
工程力学系 |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 |
|
信息学部 |
光电信息工程学系 |
|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 |
|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数字媒体与网络技术系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 |
工业设计系 |
软件学院 |
软件开发技术系 |
软件项目管理系 |
嵌入式软件系 |
金融信息技术系 |
信息产品设计系 |
移动互联网与游戏开发系 |
商务智能技术系 |
软件与服务工程系 |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系 |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 |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系 |
农业生命环境学部 |
生命科学学院 |
生物技术系 |
生物科学系 |
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
生物系统工程系 |
食品科学与营养系 |
环境与资源学院 |
环境工程系 |
资源科学系 |
环境科学系 |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应用生物科学系 |
园艺系 |
农学系 |
茶学系 |
植物保护系 |
动物科学学院 |
动物科技系 |
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 |
动物医学系 |
医学部(院) |
基础医学系 |
|
临床医学一系 |
|
临床医学二系 |
|
临床医学三系(含护理系) |
|
口腔医学系 |
|
公共卫生系 |
|
药学院 |
中药科学与工程学系 |
药学系 |
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
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3、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4、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5、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聚合反应分室
6、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7、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8、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9、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10、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4个)
1、二次资源化工国家专业实验室
2、生物传感器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
3、电力电子技术国家专业实验室
4、工业心理学国家专业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1、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2、电力电子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3、国家光学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国家电液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国家水煤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燃烧技术研究所
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科研机构(联合研发中心)(1个)
浙江国际纳米技术研发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
1、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视觉感知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
6、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8、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9、生殖遗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注:限于篇幅,此处仅介绍以上科研机构(部分政府批建基地),其他科研机构请参见:政府批建基地
[5]、自主设立基地
[6]、联合共建基地
[7]。
浙江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以严谨的“
求是精神”作为学风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执著的科学创新精神创造出了丰硕成果,蜚声海内外,曾被英国著名学者
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浙大百余年间,为祖国培养了近20万各类建设人才,广大师生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和开拓者,其中诸多卓然有成的大家。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陈独秀,中国新闻界先驱
邵飘萍,中国研究抗生素第一人
汪猷,著名科学家
竺可桢、
马寅初、
卢嘉锡、
苏步青、
钱三强、
王淦昌、
贝时璋、
陈建功、
钱令希、
谈家桢、
谷超豪、
郑晓沧、
梁守盘、
夏承焘、
姜亮夫、
李政道、
吴健雄、
路甬祥,
何燮侯,
蒋梦麟,
钱家治,
蒋百里,
刘大白,
马一浮,
都锦生,
常书鸿,
丰子恺,
梅光迪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校工作或学习。浙江大学校友中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有160余人,其中在浙大就学者就有90余人。
[8]
李政道
诺贝尔奖得主
李政道 1943-1944年浙大物理系就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研院院士。1957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菲尔兹奖得主
丘成桐 浙大高等数学研究所所长,
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研院院士。
菲尔兹奖得主,沃尔夫奖得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叶笃正 1943届史地(硕),中科院院士。2004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徐光宪 1936年浙大附属高级工业学校就读,中科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谷超豪 1948届数学系,中科院院士。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华罗庚数学奖得主。
两院院长副院长校友
竺可桢 中科院副院长 1936-1949年任浙大校长,中研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
竺可桢
卢嘉锡 中科院院长 1945-1948年浙大化学系任教,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钱三强 中科院副院长 1978-1980年任浙大校长,中科院院士。
叶笃正 中科院副院长 1943年毕业于浙大研究院史地研究所,中科院院士。
顾以健 中科院秘书长 1947年毕业于浙大化学系。
潘家铮 工程院副院长 1950年毕业于浙大土木工程系,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路甬祥 中科院院长 1964年毕业于浙大机械系,1988-1995年任浙大校长,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潘云鹤 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1981年毕业于浙大计算机系,1995-2006年任浙大校长,工程院院士。
丁仲礼 中科院副院长 1982年毕业于浙大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中科院院士。
学界知名校友
陈建功 中科院院士。浙大数学系教授、主任。
路甬祥
苏步青 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浙大数学系教授、系主任。与陈建功一起创立了“
微分几何学派”。
王元 1952届数学系,中科院院士。华罗庚数学奖得主。
王淦昌 浙大物理系教授,中科院院士,“
两弹元勋”。
束星北 浙大物理系教授。是中国早期从事相对论研究的
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吴健雄 浙大物理系助教,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中研院院士。有“东方
居里夫人”之称。
程开甲 1941届物理系,中科院院士,“
两弹元勋”。
谈家桢 浙大生物系教授、理学院院长。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院士。
贝时璋 浙大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其它知名校友
陈独秀 1898年考入求是书院,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
潘云鹤
蒋百里 1899年考入求是书院,国民党
陆军上将,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
钱均夫 名家治,1899年求是书院肄业,
钱学森之父。
陈仪 求是书院学生,
国民党二级陆军
上将。曾任台湾省
主席、浙江省主席。
蒋梦麟 1903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曾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
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夏衍 1920年毕业于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浙大前身),文化、电影艺术家,原文化部副部长,
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
马寅初 浙大校长,中研院院士,中科院院士。
陈布雷 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
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被誉为“文胆”。
舒鸿 浙大体育系任教,在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中担任篮球决赛主裁判。
马一浮 曾在浙大任教讲学,并作《浙大校歌》,
国学大师。
段永平
丰子恺 曾在浙大任教,著名
画家、艺术
教育家。
马叙伦 浙江高等学堂国文教师,中科院院士。曾任教育部部长、高教部部长。
金 庸 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原名
查良镛,当代著名武侠小说
作家。
胡乔木 1933-1935年浙大外语系就读。曾任
新华社社长、中国社科院院长。
黄智权 1963届农机。原江西省省长。
章新胜 1977届外语。中国教育部副部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
朱敏 1981届农机,1984届工管(硕)。硅谷网迅(WebEx)总裁。
段永平 1982届无线电,
步步高集团总裁。
竺延风 1983届自动化。原
一汽集团总裁,现
吉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
史玉柱 1984届数学,
巨人网络董事长兼CEO。
孙杨
任伟泉 1983届信息,
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 董事长、总裁。
谢旭人 1981-1984浙大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干部专修科,现财政部部长。
王建宙 1985届管工(硕)。原任
中国移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CEO。
张育林 1988届自动化(博),
中将军衔,现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
孙钟华 2001届金融学,
DESSIN ANIME主席、
动漫不断董事长。
孙杨 2010级体育系,2012年
伦敦奥运会男子400米、1500米
自由泳双料冠军,200米自由泳亚军,4×200米自由泳接力季军。
学校基于知识、能力、素质俱佳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面向一流”的教改战略,实行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英才教育并举的方针。本科教学推行学分制和主辅修制,开设有特优学生组成的“
竺可桢学院”(包括混合班、
工程教育高级班、临床医学本硕博连读班、
文科和理科综合试验班、
本科学生高科技产业
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求是科学班等)。为了给知识交叉提供更大的空间,近年来还按大类打通基础,实行分层次教学,推行双学科双学位,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教育框架。实施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举办多种学术节、学科
竞赛和各类
社团活动,为广大学生、特别是
优秀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
个性发展空间。研究生教育充分发挥该校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利用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优势,加强学科建设的全面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的方针,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1999年浙大在全国和国际上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如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入围素有"工业设计的奥林匹克"之称大阪国际设计竞赛决赛;在1999年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浙大荣获国家一等奖(4个)居全国高校之首;在1999年5月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特等奖中的最高奖-INFORMS奖,填补了亚洲地区大学生参赛以来的空白;在1999年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4个队荣获一、二等奖,成绩喜人。在199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浙大有四篇入选,名列全国高校第三。正因为有如此发挥自己个性的环境,才有《大学生》杂志开展的大学生最向往的大学调查中该校名列第三;才有1999年、2000年报考浙大研究生的人数(1999年8888人,2000年1.2万余人)连续两年位列全国高校首位的佳绩。也正因如此,使浙大学生凭求是的干劲、宽厚的基础在人才市场成为抢手货。
[9]
为了把浙江大学建设成一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的一流大学,浙江大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通过这些校际关系,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和合作项目,既有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又有联合举办的国际会议、联合开展的合作项目及联合培养的研究生。
浙江大学都会邀请数百名外国专家或学者来校讲学及研究。1999年浙大共接待了893名国外来宾及1000多名港澳台地区的客人,这还不包括院系待的客人或外宾。来访人员中,许多是国际上的知名学者,有的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如1998年的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教授穆拉德博士、1976年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丁肇中博士及1990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威廉·夏普博士。每年浙大也派出数百名教师出国及赴港澳台地区讲学、进修,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会议。1999年浙大共派各类出国或赴港澳台地区人员1000多人。通过出访,扩大了浙大的影响,加强了浙大与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及公司之间的联系。
浙大每年都要举办一些国际会议,既有国际系列会议,又有与某大学或某集团的双边会议,如浙大与朗讯科技的联合会议,不但交流了学术成果和信息,还促进了浙大与
贝尔实验室的合作。
被浙大聘为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的外国学者有300多名,其中有不少是所在领域的学术权威,其中包括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浙大学习的外国
留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加,2010年在校人数长期生3000余人,留学生比例名列全国前十。
浙大还有一批中外合建的研究中心及研究所,如汉斯赛德尔管理培训中心、中加农村发展研究与培训中心、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德语中心、
韩国研究所等等。
学生交流是校际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与日本及欧洲的大学之间的学生交流较频繁,既有学生的长期交流计划,又有短期的交换项目,如欧洲商务实习项目、香港实习项目、爱因斯特交流项目等、已经实行了多年的melten项目,在美国、德国、印度、智利及中国执行、浙大是中国唯一的被该项目选中的大学。
[9]
奖学金
浙江大学设有最高荣誉奖“
竺可桢奖学金”、新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及社会各界设立的奖学金、助学金数十种,获奖面在40%以上,奖学金总金额达1000万元。学校将通过“奖”、“贷”、“补”、“勤”、“免”五种渠道来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履行我们的承诺绝不让一名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学校在本科生中设立了新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农林师范类奖学金,及为促进学生提高开拓创新意识,奖励在某一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专项奖学金。
另外中国科学院、
宝钢集团、
宝洁公司、台湾光华基金会等国内外许多公司、企事业单位、基金会及个人在学校、院系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共60余种。许多优秀学生得到了奖励,同时部分家境困难但学习勤奋的学生也获得了资助。
贷学金
学校积极鼓励贫困生以贷款为主解决学习、生活困难,建立了学费贷学金、固定贷学金、临时贷学金三种形式的无息贷款制度。总金额每年360万元。
学费贷学金:分全额贷款(学生学费的全额)和半额贷款(学生学费的一半)两类,一般不超过本、专科学生总数的2%。
固定贷学金:一等:1500元/年,比例3%;二等:1000元/年,比例7%;
临时贷学金:因各种原因产生突发性困难的学生,学校提供临时贷款。
勤工助学
学校每年有160多万的勤工助学基金,对学有余力、并愿意参加勤工助学的贫困学生,实行“优先安排岗位,优惠计取报酬”的双优措施。目前开拓了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近1000个。
困难补助
学校设立每年180万的困难补助经费,用于学生的临时困难补助、贷款减免、过年补助、军训补助、棉衣补助、路费补助等。
学费减免
学校学费减免比例为0.5%,其中:一等减免学费的全额,二等减免学费的半额。
另外,积极开拓渠道,争取社会力量的资助,目前设立了各类助学金、贷学金六十余万元。在贷学金设立方面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大力探索贷款上学的社会化道路。近期与杭康药业公司、交通银行联合开展了企业担保贴息、银行优惠利率贷款的助学贷款路子,取得较好的效果。
[9]
本科生教育
浙江大学在本科生教育中坚持“
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新理念,积极推进本科教学的自主化、研究化、高效化、国际化,通过贯彻“KAQ”(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和试行竺可桢学院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加大教学改革力度,试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全面推进学分制和四学期制,本科教育取得了不凡的业绩。现有本科生22557余人;专业122个,涵盖
哲学、
经济学、
法学、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
医学、
管理学、艺术类12个大门类;拥有国家文理科基础人才培养基地7个,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3个,工科课程基地4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拥有
国家精品课程20门,2001年、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3项。
本科教育还将进一步推进研究性教学,特别是小班化研讨式教学,建设多维的
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能力;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优化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追踪学科最新进展,以研究促进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本科生出国出境学习交流,拓宽国际视野,增强
国际意识,提高国际竞争力。
留学生教育
浙江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是浙江大学专门负责招收和管理外国留学生和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教学机构,下设综合事务办公室、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学位生管理办公室、对外汉语教研室和外国专家留学生服务中心,总部在玉泉校区,紫金港校区设有校区外国留学生管理办公室。
浙江大学从1979年起开始恢复对外招生,迄今已有两万余名外国留学生完成学业。2010年学院管理的各类长短期外国留学生4156人,其中
博士研究生180人,
硕士研究生258人,本科生1295人,长期汉语言文化进修生1184人,专业
进修生354人,短期进修生884人,来自
美国、
日本、
韩国、
德国和
澳大利亚等五大洲128个国家。学院现有汉语语言与
中国文化专职教师30余名,兼职
教师40余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22名。
学院开设长短期汉语和中国文化进修课程,已开设汉语言本科专业(经贸、
旅游管理方向), 条件成熟后还将开设汉语言研究生专业。学院设有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承办每年四月、六月和十一月举行的HSK考试,在浙江大学进修汉语的大部分外国留学生在历次HSK考试中都取得了优良成绩。学院还为团体学员开办汉语言和中国文化、中国经济贸易、中国
工商管理及琴棋书画等各类短期进修班,每年有六百多名短期留学生来校学习。
继续教育
浙江大学
继续教育始于1956年,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在经历了创立、停滞、恢复、改革等发展过程后,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在服务地方经济和
人才强国战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学校进行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继续教育管理处,全面负责学校非学历学位培训教育、
远程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等方面的
行政管理工作。近年来,浙江大学先后同国家有关部委、大中型企业、
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17个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开发了260余个继续教育项目;在省内外设立了162个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和34个函授站。目前,浙江大学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6万余人,
非学历教育培训学员每年3万人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社会经济建设急需的高、中级管理和科技人才,尤其在参与西部大开发和
中部崛起战略活动中,为贵州、
新疆、湖南、云南、
内蒙古等十五个省市
自治区培养政府、企业
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受到教育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多年来,浙江大学积极参与国内外继续教育交流与合作。
浙江大学经常培训企业管理人员
作为全国高校继续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华东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学会理事长单位及
海峡两岸四地继续教育论坛常任秘书长单位,承办了多次有影响的学术会议。为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理论研究,1999年学校成立了浙江大学
成人教育研究所,几年来该所完成了10多项研究工作,出版了《中德成人教育比较研究》一书,并于2006年与
教育学院联合成功申报
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点。
研究生教育
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创建于1984年12月,是
国务院首批批准试办的研究生院之一。1995年2月,原国家教委组织全国33所试办的研究生院进行评估,浙江大学等十所研究生院受到表彰,并正式挂牌。
浙江大学从1941年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1998年以后,浙江大学按照国家新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了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直销和
艺术学13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54个(含自主增设32个),涉及一级学科56个,其中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2个;并可授予临床医学博士/硕士、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博士/硕士、体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兽医硕士、公共卫生硕士、工程硕士(含30个工程领域)、建筑学硕士、口腔医学博士/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艺术硕士、金融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税收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会计硕士、翻译硕士、药学硕士等25种专业学位及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现有14个一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和2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0 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农业部重点学科,56个
浙江省A类重点学科和24个浙江省B类重点学科。浙江大学拥有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三,拥有国家二级学科重点学科数量居全国第四,拥有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一。在ESI全部22个学科中,有14个学科在浙江大学进入了世界前1%,其中4个学科进入世界学术机构前100位。至今,浙大已有47个一级学科设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量居全国第一。14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2个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9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学科交叉和整体布局,坚持“开放、网络、动态、竞争”八字方针,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
校训
校训:
求是、创新
百年名校浙江大学老
校训——“
求是”的渊源可以追溯至浙大的前身
求是书院。
求是(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求是书院自创建之日起,就
提倡“务求实学,存是去非”。并在师生中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尽一已职责”的“求是”校风,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以后的浙江大学。
1938年11月01日,竺校长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与大学生的典范》的演讲。在演讲中,他以
王阳明的求是精神、遇险不畏精神、艰苦卓绝精神和公忠报国精神,激励浙大师生在艰危中奋发进取,并提出要以 “求是”两字为校训,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求是”的优良传统,贯彻治学的精义。
1938年11月19日,校务会议正式通过了竺校长的这项提议。
关于“求是”的
涵义,竺校长曾作过多次阐述,他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
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
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最好的例子就是科学史上
布鲁诺、
伽利略、
开普勒、
牛顿、
达尔文、
赫胥黎等人“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行为。中国也有不少具有求是精神的先贤,
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
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在此,竺校长已经将“求是”的涵义大大地拓广和深化了,他所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继后,竺校长又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更明确地阐述了“求是”的方法和路径,他说:“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
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据吾人的理想,科学家应取的态度应该是:(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
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竺校长的这些论述,特别是他所概括的科学家应取的三种态度,不仅为万千“求是”学子所遵循,而且一直为科学家们所称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大学的历任领导人,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开拓创新精神。自那以后,浙江大学逐渐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
优良校风。
1988年5月5日,由
路甬祥校长主持的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这是浙江大学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和
社会需求做出的正确决策,是对求是精神的发扬光大。
浙大玉泉的竺可桢老校长铜像
路校长1992年在建校95周年的致词中说:“创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但人们往往把求是理解为求实,侧重于对现有知识的认识和运用,对现状的客观分析和把握,而不特别强调创造与创新……。创新,正是历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杰出人才的共同特点。浙江大学要办得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培养一大批具有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精神的
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接班人,必须十分重视创新精神的提倡,并且形成良好的群体意识,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坚持开放,改革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使该校同步于时代,并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植求是创新精神。”
路校长的这段话,既是对为何要立“求是创新”为校训的解答,也是对“求是创新”的诠释。
潘云鹤在1995年浙江大学教学工作会议作的题为《抓住时机,迎接挑战,迈向一流》的讲话中,提出了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并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得“求是创新”的方法和路径更为具体、明确。潘校长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交叉知识;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想象能力、动手能力等等;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
[10]
2010年06月26日,
温家宝来到浙江大学图书馆,面对浙大师生对浙大校训进行诠释:“务求实学,存是去非”。求实是基础,这种校风一直延续到现在。浙大的历史是一部光荣史,人才辈出,有160多个院士出自浙大,这是同学们引以为豪的。但是前人的贡献不等于你们的贡献,你们要达到前辈的水平还要做艰苦卓绝的努力。要求同学们要有无穷的求知的欲望,要做踏实的功夫。不骛虚声、不求虚名,惟以科学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这些都可以作为理解你们校训的格言,终生受益。
浙大文化
百年浙大,素以“
求是”之精神砥砺后学,褒扬先进,以求是之风培育求是之人,故而人才辈出。新浙大成立以来,更以营造积极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既循循善诱,又提倡宏扬个性,以求培养人格健全,既而脚踏实地,又能
锐意进取的跨世纪人才为己任。浙江大学的校园文化总揽科学、人文,着眼于未来,立足于青年,立意为浙大数万学子搭文化之台,扬成材之帆。
校园是社会之缩影,学生均以适应社会、贡献于社会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大学培养学生,当以校园文化的熏陶为要旨。而文化的熏陶,也以学生个性的发挥,人格的健全,素质的全面为主要环节。新的浙江大学,集理工农医于一体,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囊括其中。各门类相互渗透和激荡,凡浙大的学生,耳染目睹,汲取各学科之精髓,又能择其所好,有所专长,故校园文化更为丰富和全面,实为莘莘学子的精神家园。
校园活动剪影(12张)
求是园中,浙大学生意气风发,科技、文化呈现出蓬勃之势。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节”,“校园社团节”备受关注。由“创业设计大赛”等丰富多 彩的几十项活动组成的"校园科技文化节"在为广大学生提供浓郁的文化氛围之际,也同时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成材。以邓研会、学生科协为代表的全校130多个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并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团体,通过一年一度的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竞技性于一体的“学生社团文化节”为同学们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学生艺术团,数百名有艺术特长的团员活跃在校园里,向全校学生推介高雅艺术、传统民族艺术的同时更自编自导了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活动。爱乐协会、网络协会、
文学社、摄影协会……每年数万学生踊跃投身其中,获益良多。
浙大文化,经百年沉淀,十数辈传承,底蕴深厚,而今又站在时代前沿,浙大的
校园文化,深受其益。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浙大学子向来放眼世界,着眼未来,时刻关注世界的发展。浙大“求是”精神,更在创业、创新等时代大潮中,注入了新的内容而发扬光大。
浙大学子,可谓天赐甚厚。有此之大学,有此深厚之文化熏陶,定能搏击于时代,遨游于科技文化的海洋。
[9]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7年更名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04月01日更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07月01日起,冠以“国立”二字,称国立浙江大学,下设文理、工、农三个学院。
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被迫辗转西迁至贵州遵义。在中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浙江大学历经艰辛,筚路蓝缕, 崛起为当时中国最顶尖的几所大学之一,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誉为“东方剑桥”。在遵义
湄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科研成果。浙江大学物理系学生
李政道在湄潭永兴茶馆借灯光读书,成为了当地的美谈佳话。苏步青、陈建功、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等教授都对湄潭的茶叶、茅贡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1946年秋,学校迁返杭州。至1948年03月底,浙江大学已发展为拥有理、工、农、医、文、法、师范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的
综合性大学。
195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
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被分为多所单科性学校,部分系科并入省外兄弟院校,其中留在杭州的院系形成了四所学校。浙江大学工学院的部分系留守,成为了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浙江大学师范学院的全部和文学院、理学院的一部分与之江大学的文理学院等组合,成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定名为杭州大学;浙江大学的农学院单独分出成立浙江农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的医学院等成立浙江医学院,1960年更名为浙江医科大学。
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09月15日,曾经从浙江大学分离出去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回归浙大母体,共同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从而回到了类似于院系调整前的浙大的学科设置,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面向21世纪在中国组建若干所规模大、层次高、学科门类齐全的
综合性大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意义,必将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新的浙江大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实行教育部与浙江省共建共管。